来源:地球村谈资
当地时间10月13日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福克斯商业频道节目中,对华关税降调的同时,又试图混淆视听。
贝森特称,特朗普提到的100%关税“不一定会真的发生”,接着又称华盛顿已准备好实施“强硬的反制措施”。
接着他还吹嘘说,即便中方不愿意,美国也有足够多的手段可用,“力度相当甚至可能超过他们对稀土采取的措施”。
不仅如此,他还将30多万在美中国留学生当作筹码,声称中美在留学生人数上的“不平衡”是一个问题,并暗示可能采取驱逐措施。
这一连串的言论引发外界广泛热议,尤其是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,这一威胁的背后意图更是耐人寻味。

贝森特的言论表明,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教育领域的施压,迫使中国在两个关键问题上让步。
其一是要求中国放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,因为在上周,中国商务部连发了多条公告,不仅对稀土管控升级,还对稀土相关技术的出口也管控了。
要知道,稀土问题早已成为中美博弈中的一个核心焦点。
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原材料,广泛应用于新能源、国防等领域。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,还掌握着完善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。
近年来,中国进一步加强了稀土出口的限制,特别是对关键技术的管控。这一举措使得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。
尽管美国也有稀土资源,但由于成本高、技术储备不足,短期内难以实现自给自足。对于中国而言,稀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,显然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让步。
此外,特朗普的第二个要求则是希望中国增加购买美国的大豆。
当地时间10月14日,特朗普在社媒平台上再次对中国发出贸易讹诈,宣称中方不买美国大豆是“故意的”,这伤害了美国农民,是一种“经济敌对行为”。作为报复,他可能考虑终止对华部分贸易关系,包括不再购买中国的食用油。
说白了,就是特朗普在为他的农民票仓着急。
美国是全球主要的大豆出口国,而中国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。过去,中国曾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,但中美贸易战以来,中国逐步减少了对美国大豆的依赖,转而从巴西等国家进口价格更低的大豆。
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增加大豆出口来拉动美国农业经济,尤其是安抚中西部农民这一重要票仓。然而,美国总是希望中国购买其农产品,却不愿意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等高科技产品。这种单向的贸易要求显然无法满足中国的实际需求。
对此,中国商务部早已多次亮明中方立场:“打,奉陪到底;谈,大门敞开。”

至于30多万中国留学生的问题,这一威胁是否会真正实施仍存疑。
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数据,中国留学生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,每年为美国高校贡献了大额学费收入及其他相关收入。
一旦驱逐中国留学生,不仅会对美国的教育体系造成冲击,也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学术界的影响力。
同时,这些留学生中许多人从事工程、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学习,他们的离开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国科技人才的短缺,而回流的这部分人才则可能助力中国的科技自主化进程。

从留学生问题到稀土管控,再到大豆贸易,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教育和科技等多个方面。
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极限施压的方式迫使中国让步,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,这些策略的效果并不乐观。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,同时也通过多元化的策略降低对美国的依赖。
未来,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?教育交流是否会因政治博弈而中断?稀土和大豆问题是否会引发更大的经济冲突?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继续关注。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