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财长贝森特日前在福克斯电视台的镜头前,再次拿中国留学生说事。他煞有介事地指出,美国在中国的留学生只有区区800人,而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却超过30万,这种“不平衡”让他很不满。话音未落,威胁之意已昭然若揭,美国可能会考虑驱逐这些中国留学生。这话听起来耳熟能详。自从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,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,从南海问题到台海局势,美国对华施压的手段层出不穷。如今,连留学生都成了谈判的筹码。
回想2018年贸易战刚开始时,谁能想到两国关系会滑落到如此地步?贝森特的话并非孤例。就在他发表这番言论的前后,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再次抱怨中国不买美国大豆是“故意伤害美国农民”,甚至威胁要切断对中国的食用油出口。把这些言论放在一起看,就能发现一个清晰的逻辑链:美国正在用尽一切手段逼迫中国在两大关键领域让步,稀土和大豆。

稀土,这种被称为“工业维生素”的战略资源,如今已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棋子。中国商务部近期连续发布公告,加强对关键稀土材料及其技术的出口管制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美国即便想建立自己的稀土产业链,也已经难上加难。从F-35战机到精确制导武器,从电动汽车到智能手机,哪一样离得开稀土?数据显示,中国供应着全球90%以上的稀土产品。美国想要在这领域摆脱对中国的依赖,谈何容易?
大豆则是美国的政治软肋。作为美国农业州的重要出口商品,大豆贸易直接关系到特朗普的票仓。但问题在于,如今的国际贸易格局已经发生变化。根据公开数据,自今年6月起,中国已基本暂停从美国进口大豆。原因很简单:巴西大豆更便宜。在商言商,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舍近求远、舍廉求贵。更重要的是,正如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所言,美国要改变对华贸易逆差,就应该出售中国需要的高科技产品,而非一味强推农产品。这种供需错配,不是单方面施压就能解决的。

威胁驱逐留学生这一招,暴露出美国战略工具箱已见底。将教育交流政治化,不仅短视,而且危险。留学生不是交易筹码,他们是两国人文交流的桥梁。30万留学生背后,是30万个家庭,是美国高校的重要财政来源,更是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。
据统计,中国留学生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150亿美元。倘若真的大规模驱逐留学生,首当其冲受损的将是美国大学及其所在社区。这笔经济账,不知美国政客们是否算过?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,这种威胁进一步侵蚀了中美之间的互信。从孔子学院到华为设备,从TikTok到微信,美国对中国元素的排斥已从科技领域蔓延至社会文化领域。这种“脱钩”惯性一旦形成,将对两国关系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。

特朗普政府在美国国内并非一手遮天。美国高校自有其独立性和话语权,诸多名校已经对政府的诸多政策表示不满。倘若真的大规模驱逐留学生,必将引发美国教育界的强烈反弹。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。政府停摆危机尚未完全解除,通胀压力持续存在,银行业动荡余波未平。在这种背景下开辟对华“新战线”,无异于政治自杀。最重要的是,中国手中并非无牌可打。除了稀土这张明牌,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、庞大的国内市场、快速增长的科技实力,都是应对挑战的底气所在。
从贸易战到科技战,从台海问题到南海争端,美国对华施压的领域不断扩展,但收获的成效却微乎其微。相反,这种全方位的打压正在促使中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,在高端芯片、航空航天、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不断突破。历史告诉我们,大国博弈从来不是谁声音大谁就赢。真正的赢家,往往是那些能够保持战略定力、顺势而为的一方。当美国政客还在为明年的大选盘算时,中国已经在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布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